心理文章-24节气
立秋的气候特点
作者:网络整理 2023/08/04 946人阅读

立秋的气候特点是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的气候特点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立秋还处在暑热之中,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正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三伏”涉及大小暑与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三伏天”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强盛,控制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气晴热高温,因此 “三伏天”属于酷暑,所以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从其气候特点看,秋阳肆虐,立秋正当暑,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

 

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立秋后,还有“秋老虎”。“秋老虎”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这段时间通常是每年处暑后半个月左右,有时会持续一两个月。但“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渐渐凉爽起来。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在这“三伏天”时段并无“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这时段。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庆祝丰收。

 

想知道更多24节气相关内容,点击【二十四节气】查看吧!

END
你的分享是对我们的真正的支持
分享到:
还没看够,进入"心理测评"瞧瞧
相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