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
什么叫情绪化妈妈呢?
近期大火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妈妈就是一位情绪化妈妈,她在电影中的一系列行为就是典型的“情绪化教育”。
看着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儿子,即将被学校开除,会恨铁不成钢地骂他“你就这样吧。你不用好好学,我看你也没什么自尊心。”
听到教导主任说他“煤渣永远不会成为钻石”,她也认同老师的定论,并说儿子就那样了,又笨又堕落,没救了。
她打心眼里觉得马飞差劲,宣泄这种不满情绪的方式就是张口就骂他笨,堕落,没有自尊心;
但她又真真切切的是在为儿子好,给他上最好的学校,求学校不要开除儿子。
她在教育马飞的道路上,充满矛盾感,她的母爱无可置否,但因为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让这份爱显得有些专制和愚昧。
01、“为你好”是最大的谎言
爱孩子,但总是用错的方式去爱,这是大多中国式父母的通病。
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去骂孩子,打孩子,将对孩子的期待用情绪去鞭策,这对孩子来说,是伤害。
情绪化教育之所以会成为大多数家长的惯用手段,不仅仅是大多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如何收放自身情绪,更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怕孩子不如别人。
他们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教育孩子,理所当然的认为,打是亲骂是爱,骂孩子等于鞭策孩子。
在小U看来,这不过是不懂正确教育孩子的遮羞布,大多数孩子心中也并不会真正接受这些所谓的“为你好”。
02、孩子更需要的,其实是你的鼓励
孩子始终是个孩子,他更多的是需要安抚和鼓励。孩子需要鼓励,就如同植物需要浇水一样。
台湾教育家卢苏伟说过:“你想要孩子好,就要发一个积极的愿。成功是一种气场,你认为你的孩子笨,他就笨一辈子给你看;你认为他聪明,他就聪明一辈子给你看。”
银河补习班中,马飞被教导主任说不行,被妈妈说没救了,被所有人不看好,只有马飞的父亲没有放弃他,一直鼓励他,支持他,让马飞在成长道路上的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从学渣逆袭学霸,最后成为宇航员。
试想一下,如果电影里的马飞没有爸爸的鼓励式教育,而是在妈妈的情绪化教育下长大,结局又会如何?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给出了答案: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所以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03、你的情绪,正在毁掉孩子
主持人董卿是大家公认的气质才女,知性优雅,但她也会自卑,这份自卑来自于原生家庭。
董卿的父亲从小对她严苛,明明是个女孩子,却要求她不能照镜子,不能买新衣服,不可参加文娱活动,上初中后,她每个寒暑假都得自己打工挣零花钱。
她不敢对父亲的权威有任何反抗,为了让父亲满意,她要求自己样样比别人强,尽管如此,父亲还是诸多不满,时常数落她,严重时,她会被训的一边吃饭一边痛哭。
董卿表示,虽说长大后理解父亲的严厉是为她好,现在也与父亲达成和解,但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她,骨子里仍有自卑情绪存在。
情绪化教育就像一把刀,威胁着孩子必须按照你的要求成龙成凤,听话的孩子可能真的就像像董卿一样,被其驯服,但心中却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
自我意识反抗意识比较强的孩子,可能就会义无反顾的将脖子伸向这把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记得以前看过一则外国视频:
一位泰国父亲看到儿子天天玩游戏不务正业,气急之下说出了“有种你就别活了!” 随后把枪支拍到了桌上;
面对父亲的恼怒,孩子没有说任何话,他用自己的方式对父亲的暴躁情绪进行反抗——扣动扳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父亲没有想到,自己一句在愤怒状态下说出的话,最后成了孩子结束生命的理由。
这就是情绪化教育酿成的活生生的悲剧。
04、先控制情绪,再处理事情
心理学上,人们的判断遵循情绪判断优先原则。
孩子的世界里,是非黑白还是模糊的,父母如果习惯性不分青红皂白,用不耐烦,冷漠,训斥,辱骂等情绪化方式对待孩子,只会让孩子记住当时的恐惧,而忘了对错误的判断与反省。
当大人企图长期用情绪驯服孩子时,就要做好被孩子反噬的准备。
有的小孩年纪小,性格叛逆,越骂越跟你对着干,不好好引导甚至走上歧途;
有的小孩求生欲强,具有一定认知后,知道想要避免被打被骂,就得去讨好你,向你求情;
还有的小孩性格内向,平时看不出他被你骂的有何不对劲之处,但当他忍耐到了极限,可能就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
而无论以何种方式反抗你,都是教育的失败。作为父母,最好的方式是学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先控制情绪再处理事情,避免一时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那做父母的的到底该如何控制情绪,和孩子好好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呢?
关注友心理【别让“情绪化教育”伤害你和孩子】专题,详细了解如何控制情绪,和孩子有效沟通,做被孩子信任的父母。
本专题还将通过测试分析你的情绪指数,教养风格,给出教育意见。